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期刊导读

诚信铸伟业平实写人生记安徽鲁班集团董事局主

来源: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9
安徽建筑2012年第5期(总186期)诚信铸伟业平实写人生——记安徽鲁班集团董事局主席汪锡文本刊记者石冬冰2012年1月17日,2011安徽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盛典在安徽广播电视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安徽鲁班集团掌门人汪锡文第一个走上领奖台,领取了十大经济人物的第一个奖杯,这是从安徽省建筑领域走出来的一位杰出代表,《安徽建筑》有必要为其载入史册。汪锡文,安徽南陵人,1965年出生,1987年7月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安徽省第十、十一届人大代表。1987年8月至1989年10月,汪锡文任安徽省南陵县潘秦建筑公司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1989年10月至1996年6月,任安徽省南陵县第三建安公司经理、法人代表;1996年6月至1999年12月,任安徽省南陵县第三建安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任芜湖鲁班建设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2004年6月至2005年,任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总裁;2005年6月至2011年7月,任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2011年7月至今,任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认识汪锡文,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20多岁的汪锡文带领南陵三建在安徽省工程建设领域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并与他促膝谈心。转眼20多年过去了,南陵三建在汪锡文的经营下早已化蛹成蝶,华丽转身为今日的安徽鲁班集团,下辖建设、农业、地产三个子集团,员工一万多人,资产总额达40亿元人民币。前不久一个晴朗的夏日,记者驱车前往鲁班集团。在汪锡文决策投资建设起来的大浦乡村世界,我们相见甚欢。提起鲁班名称的由来,汪锡文说,鲁班是建造业的祖师爷,他不仅仅是工匠,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鲁班精神的核心在于敢于创新与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南陵三建的奋斗精神,也是今天建筑企业所需要的灵魂,因此汪锡文将“南陵三建”更名为“芜湖鲁班”,2004年更变为“安徽鲁班”,大力推崇鲁班精神,发展鲁班品牌。如今,以“鲁班”二字首字母“LB”组成的标志已经成为“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安徽建筑业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品牌。“LB”通过丰富的形态与色彩变化,构建成造型简洁生动、寓意深刻的企业象征。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它是汉字“建”的演化图形,寓意着正在从事的建设事业;它是一把鲁班发明的锯子,鲁班人接过这把世代相传的锯子,也接过了承建广厦千万的重任。这红色,红如火焰,象征着鲁班人对建筑事业的满腔热忱;这蓝色,蓝若海洋,预示着鲁班人更加广阔的远景。汪锡文说,他准备建设一个“鲁班纪念园”,在园里,不仅有鲁班的雕像,更有的是鲁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以在新时代展现和弘扬鲁班的创造精神。安徽鲁班建设投资集团是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房屋建筑总承包一级企业,同时具有水利水电、市政公用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土石方、公路工程、园林古建筑工程、金属门窗、地基与基础工程等多个资质,形成了很强的综合施工能力。多年来,鲁班集团坚持打品牌战略,建精品工程,树企业形象,着力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得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建筑工程是鲁班集团的核心业务,多年来的精心培育,以优良的工程建设质量,不断开拓建筑市场,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建筑工程业务范围,立足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盛誉的安徽芜湖,辐射到省内的合肥、铜陵、黄山、池州、宣城、六安、马鞍山等周边城市,不断向外延伸拓展至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南京等大都城市,足迹遍及京、津、沪、苏、浙、鲁、赣等省市,工程施工优良率达80%,合格率100%。在鲁班集团的陈列室里,摆放着的近700余枚款式不一、品级较高的奖杯、奖牌、奖状,令人目不暇接;从中央到省级到市级、从学者到专家到名流,各级各界领导、专家来鲁班参观、视察的图片挂满了整整两面墙壁,使宽大的陈列室愈加熠熠生辉。“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全国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热心助学先进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全国用户满意工程”……一大堆的奖品表明了这个集团的优秀业绩,每一件都在叙说着鲁班人勤奋创造的征程,虽然默默无语,但铿锵有力!它们记载了鲁班集团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鲁班集团领头雁的出类拔萃。在对汪锡文的采访中,记者问:“你做建筑怎么做起农业产业园了?”汪锡文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愿意为民造福,将已拥有的资本积累融人到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中。这样,一方面回报社会,造福于民;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转移,将鲁班集团的建筑业做大做强,以更多的资本积累帮助更多的农民兄弟,实现城乡一体化。盖房本刊之音安徽建筑I7一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