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中新网兰州7月16日电(记者杨娜)7月,兰州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在周边景观带小区内各种月季花等观赏花木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形成一道风景线。保护区内种植的保护林已成为各种小动物的乐园。
“水源地生态治理取得成效后,这里有很多小动物,很多我叫不上名字。”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工作人员杨攀2012年来到这里工作,见证了这里从昔日的杂乱之地,变成了如今的碧水绿树、鸟语花香。花卉。
兰州市城市饮用水源地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属于地表水,负责供应兰州市超过400万人的饮用水。 2013年以来,兰州市政府安排水源保护专项资金6780万元,开展了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水源林建设、环境风险防控、自我能力建设等措施。在水源保护区。彻底清理整顿。
图为治疗前的黄河滩区。 (资料图)兰州市生态环境局西固分局供图
杨攀说,由于之前没有这样的环保项目经验可供参考,水源地生态治理工程是为了对他和同事来说,“摸着石头过河”还是第一次。如何将获得的资金花在刀片上,如何更好地推进项目,需要仔细探索。
说服水源地两边村民搬迁,土地流转工作让杨攀印象深刻。他回忆说,他和同事每天早上8点前,挨家挨户来到黄河两岸的村庄。他们挨家挨户说服和测量同意搬迁的村民的土地。他们回家的时候,通常已经是晚上十点左右了。冬天的黄河岸边,杨攀在压力箱下穿上了最厚的羽绒,顶住了寒风。
2013年底,西固区政府对水源地进行了清理整治。对水源保护区进行彻底清理整治。共拆除房屋1.13万平方米,流转土地528亩,清运垃圾4.15万吨。 ,设置围栏5200米,实现一级保护区封闭管理。
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更好地向两岸村民宣传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兰州市生态环境环境局西固分局聘请当地村民作为水源质量监督员调查 监督河流异常情况,及时向分公司报告。
相比基层工作人员的劝说,杨攀认为,让村民参与水源监管更能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当印有水源保护、人人有责的工作服穿上后,村民们有了责任感,开始意识到水源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搬迁工作完成后,政府采取了拆迁、圈地、监测、预警宣传、治理等措施,减少污染。保护区内生活污染源得到有效整治,减少了水源污染。初步建立良好的水源保护屏障,加强了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有效保障了饮用水源安全。
图为兰州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绿树成荫。杨娜摄
此外,政府在遵循生物多样性、适宜树木和易于维护的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在109国道沿线建设水源涵养林。 ,种植香槐、泡桐等11200余棵。通过建设防护林、涵养林、生态护坡,减少降雨径流对保护区的侵蚀,减少人类活动对水源的影响,调整和改善水源和水质,建设生态修复功能。水源保护区。
下一步,水源地生态治理将更加细化,严控水源地各渠道污染物入河风险。杨攀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生态治理,将水源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在这里通过观光“入住”,认识到保护水源地、加强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完)< /p>